2022年標普500指數回撤之際,美國國債未能有效發揮對沖作用。此後,市場嚴重質疑美國國債能否繼續在美股下挫時充當有用的風險分散工具。投資者構建穩健的平衡型投資策略離不開債券,因為債券既能提供可預測的利息收益,實現資本保值,又能對沖股票風險,減輕經濟衰退時的影響。然而,2022年許多投資者經歷了投資生涯中的股市最大回撤,但債券卻未能發揮對沖股票表現的作用:標普500指數自2021年12月的最高點跌至2022年9月最低點,跌幅達24%,至於由60%股票和40%債券組成的平衡型投資組合,其表現也下跌了19%——跌幅較小,但差距不大。
圖表1:時間序列圖:標普500指數和美國國債12個月滾動回報率(1973-2024年)
資料來源:彭博、新加坡銀行
在以往的美股回調時期,採用同樣比例的債券配置可以輕而易舉地將損失減半,將投資組合表現恢復到先前高位所需時間平均縮短14個月。2022年的情況頗為反常:債券不僅幾乎未能減輕股票虧損,而且平衡型投資組合表現恢復到先前高位的時間比純美股投資組合更久(見文末附錄)。
原因何在?投資者是否仍能靠美國國債對沖風險?本行認為,債券不僅是多元化投資組合的「壓艙石」,而且多數情況下仍然是有效對沖股票風險的投資工具,尤其是在持有期較長的情況下。
圖表1反映了美國國債和標普500指數過去50年的12個月滾動回報率(以兩條不同的軸線表示)。此圖清楚地顯示出,2022年美國國債和標普500指數雙雙下跌,其中美國國債的12個月滾動回報率為-15%,一舉創下歷史最低記錄。 然而,縱觀其餘歷次美股崩盤的情況,債券基本上都錄得正回報:在1973年的滯脹時期、本世紀初的經濟衰退和互聯網泡沫破滅時期,特別是在2008-2009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債券均在股票暴跌之際出色地發揮了對沖作用。
2022年的情況可謂非常罕見。
圖表2也反映了上圖所示的12個月滾動回報數據,區別在於採用了散點圖形式,其中橫軸代表標準普爾500指數回報率,縱軸代表美國國債回報率。
圖表2:散點圖:標普500指數和美國國債36個月滾動回報率(1973-2024年月度數據)
資料來源:彭博、新加坡銀行
根據1973-2024年間的月度數據共獲得613個觀察結果。鑒於眼下主要考察股票回報為負時債券的表現,因此本行重點關注縱軸左側的數據點,這些數據點代表了股票12個月滾動回報率為負的情況,佔總體樣本的20%。其中,僅13個觀察結果為股債回報均為負值的情況(僅佔樣本總數的2%)。
圖表3聚焦「股債雙殺」(即圖表2左下象限)的異常情況,並標注了歷次出現的時間。可以看出,此類異常主要發生在2022年(例如,截至2022年10月31日的12個月中,美國國債表現最差,跌幅近15%)。
圖表3:散點圖:標普500指數和美國國債12個月滾動回報率均為負值的情況(1973-2024年月度數據)
資料來源:彭博、新加坡銀行
1994年,美國國債和美股也曾同步下跌。回顧這兩段時期有助於發現造成股債雙雙走低的原因。
1994年和2022年:激進的貨幣緊縮政策引發債券拋售,影響波及股市
1994年的「債市大屠殺」是債券市場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之一,當時的全球債券價值蒸發了上萬億美元。雖然債市虧損金額在當時創下歷史新高,但2022年的債券暴跌已遠超當時的規模(見圖表3)。這兩次事件均以聯儲局意外大幅收緊貨幣政策為導火索。[1]
圖表4:美國領先經濟指標指數和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按年變化(1973-2024年月度數據)
資料來源:新加坡銀行,參考https://www.conference-board.org/topics/us-leading-indicators和彭博數據
1994年初,聯儲局在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的領導下開啟加息週期,以免美國經濟在1993年強勁增長後(如圖表4所示,美國領先經濟指標穩步上升)引發通脹激增。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通脹水平一直呈下降趨勢,並保持在可控範圍內,聯儲局希望鞏固這一成果。
1994年2月,聯儲局將聯邦基金利率上調25個基點,這是1989年以來的首次加息。在該年度內,聯儲局又加息六次,總計加息300個基點(見圖表5)。加息之舉令投資者深感意外,尤其是考慮到通脹表現一直很平穩。隨著孳息率飆升,債券價格暴跌。
圖表5:10年期美國國債孳息率和聯邦基金利率(1973-2024年月度數據)
資料來源:彭博、新加坡銀行
2022年,聯儲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啟緊縮週期,再次引發市場震盪。與1994年不同的是,此次的催化因素是通脹異常飆升。2021年美國物價飆升,而此前幾十年來通脹一直維穩在較低水平。2021年2月,以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衡量的年通脹率達到1.8%,隨後在接下來的18個月持續上升,於2022年6月達到7.2%的峰值,為198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通脹飆升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包括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以及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給薪資和物價帶來的上行壓力。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也顯著加劇了通脹。[2]
為應對局勢,聯儲局開啟了歷來最激進的緊縮週期之一。2022年3月至2022年年底,聯邦基金利率從近零水平升至4%以上,短短九個月內共上調425個基點。10年期美國國債孳息率幾乎同步上漲。2022年堪稱債市的至暗年度之一。彭博美國綜合債券指數下跌約13%,出現自1976年該指數推出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長期債券受到的衝擊尤為嚴重,因為其價格對利率變化高度敏感。部分長期美國國債貶值逾20-30%。
1994年和2022年,債市暴跌的影響波及美國股市,而在這兩次緊縮週期開始時,美國股市的估值均達到非常高的水平(見圖6),處於有記錄以來的上限區間。
圖表6:標普500指數市盈率(1973-2024年月度數據)
資料來源:彭博、新加坡銀行
除股票起始估值高外,加息也削弱了股票相較債券的吸引力。圖表7顯示了標普500指數盈利孳息率(相當於市盈率的倒數)、10年期美國國債孳息率,以及兩者之差。在1994年意外開啟加息週期之前,該差值一直在負值區間波動,表明股票估值相對債券偏高。這種狀況使得股票對債券孳息率的飆升異常敏感。
圖表7:標普500指數盈利孳息率減10年期美國國債孳息率(1973-2024年月度數據)
資料來源:彭博、新加坡銀行
2022年,股票盈利孳息率遠高於債券孳息率。但隨著債券孳息率上升,債券作為投資選項更具吸引力,促使部分資金從股市轉向固定收益市場,以鎖定較高的孳息率。2022年,標普500指數下跌近20%,創下自2008年以來的最差年度表現。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幅超過30%。該指數以科技股為主,而科技股更依賴於長期收益,因此在較高折現率的背景下估值受到的影響更甚。
1994年和2022年,聯儲局大幅收緊貨幣政策均引發了債市震盪、孳息率飆升,進而造成股市走低。若說這兩個年度的「股債雙殺」局面是聯儲局緊縮政策導致的,那麽為甚麼在其他時期採取貨幣緊縮政策卻沒有導致這種情況呢?
為何股債兩市僅在1994年和2022年的貨幣緊縮時期雙雙遭遇拋售,而在其他時期卻沒有?
自聯儲局1982年[3]開始將聯邦基金利率用作主要的政策工具以來,美國已經歷七個完整的貨幣緊縮時期。 圖表8總結了這七個時期的主要特徵,並特別標出1994年和2022年。這兩個時期的共同點是:(1) 緊縮步伐快(每月加息25個基點或更高);(2) 在首次採取貨幣緊縮政策前12個月的股票平均估值高企。此外,2022年債券起始孳息率較低,因此尤其容易因央行快速收緊流動性而遭遇拋售:因為利息收益較低,無法充分緩衝債券價格下跌帶來的衝擊。回過頭去觀察圖表3,可以發現相較1994年債券相對溫和的負回報率,2022年債券12個月滾動總回報率(利息收益 + 價格變化)的負值程度要嚴重得多。
圖表8:聯儲局緊縮週期主要特徵概要(1982-2024年)
資料來源:彭博、新加坡銀行
對投資者的啟示
在本文著重探討的較短期限(12個月)內,投資者也許應當評估傳統的60-40股債投資組合是否可靠,因為在特定情況下,債券可能無法抵消股票虧損:貨幣政策快速收緊、股票估值高企、債券孳息率處於低位可能意味著債券作為對沖工具或將不盡人意。然而,隨著美國國債孳息率自2022年以來大幅走高(已上升幾百個基點!),美國國債已然形成相當可觀的孳息率緩衝帶,有助於減輕債券可能蒙受的任何損失。
圖表9:散點圖:標普500指數和美國國債36個月滾動回報率(1973-2024年月度數據)
資料來源:彭博、新加坡銀行
此外,歷史數據表明,如果投資期限超過12個月,債券往往能充分發揮對沖作用:例如,在三年期限內,股票若出現負收益,債券均能取得正回報(見圖表10)。此外,在滾動3年期內,債券鮮少出現負回報(以橫軸下方的少數幾個觀測結果為代表):這是因為在較長時期內,相較資產價格回報,利息收益在債券總體表現中的佔比更顯著。
在更長時期內(比如10年,這是較為合適的戰略性資產配置期限),債券也能有效避免投資組合回報下跌的風險。圖表10展示了股債配比不同的若干投資組合、其1973年以來的十年期平均回報率(y軸),以及其最差5%的十年期回報率(x軸)。自1973年以來,純股票投資組合的十年平均回報率略低於12%,而最差5%的十年年化回報率為-1%。將20%的資金分散投資到債券中可降低尾部虧損風險,而年均回報相較純股票投資組合少100個基點。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在尾部虧損風險與收益之間進行權衡,選擇適合自己的股債配置。
圖表10:樣本投資組合最差表現與平均回報對比(1973年1月-2024年12月十年期年化回報)
資料來源:彭博、新加坡銀行
摘要
附錄:標普500指數回撤概要
資料來源:彭博、新加坡銀行
[1]參見 https://www.bis.org/publ/work32.pdf
[2] 參見《是甚麼推高了美國疫時通脹?》(What Caused the US Pandemic-Era Inflation?)
奧利弗·布蘭查德和本·伯南克概述了各中因素,詳見:https://www.nber.org/digest/20239/unpacking-causes-pandemic-era-inflation-us。
[3]參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何時開始將聯邦基金利率作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逐字記錄稿透露了哪些信息?》(When Did the FOMC Begin Targeting the Federal Funds Rate? What the Verbatim Transcripts Tell Us)
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工作文件第2004-015B號,詳見: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760518
免責聲明和資料披露
本材料由新加坡銀行有限公司(公司註冊號碼:197700866R)(「本行」)編製並由本行在新加坡分發。
本材料不提供單獨定制的投資建議。本材料為一般傳閱而準備並旨在用於此目的。本材料的內容未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投資目標、投資經驗、財務狀況或特定需要。您應獨立評估本材料的內容,並考慮本材料中討論的任何產品的適用性,同時考慮您自己的具體投資目標、投資經驗、財務狀況和特殊需要。如果對本材料的內容或本材料中討論的任何產品的適用性有疑問,在承諾購買任何產品之前,您應向自己的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尋求獨立的財務意見,同時考慮您的具體投資目標、投資經驗、財務狀況和特殊需要。
對於因使用或依賴本材料中所載或引申的資料,或因資料遺漏所造成的任何直接、間接或衍生損失,除非因本行故意違約或重大過失直接導致,否則本行概不承擔責任。
本材料本身並非且不應被解釋為交易任何產品或建立任何法律關係的要約或招攬。如果您有興趣購買或銷售本材料中討論的任何產品,您應該直接聯絡您自己的持牌代表。
若本材料的分發、公佈或使用會違反適用法律或會使本行或其聯屬公司、相關主體、關聯人士及或聯屬機構(合稱「聯屬機構」)須遵守新加坡、中國香港或本行全權決定的其他司法管轄區以外任何司法管轄區內的任何許可、註冊或其他要求,則本材料並不擬向該司法管轄區內的任何主體分發、公佈或使用。
本行及其聯屬機構可能發佈其他報告、分析或其他文件,表達與本材料內容不同的觀點,並可能提供與本材料觀點相反的其他建議或作出與本材料觀點相反的投資決定,所有報告、分析和文件中表達的所有觀點均可隨時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本行及其聯屬機構保留隨時(包括在發表之前)根據本資料內容採取行動或使用本材料內容的權利。
本材料的作者可能已與本行內部或外部的其他人士討論過本材料中包含的資料或觀點,且作者或其他本行員工可能已經根據該等資料或觀點採取行動(包括向本行其他客戶傳達該等資料或觀點)。
本行、本行員工(包括作者在編製本材料時可能已諮詢的人士)及本行管理的全權委託賬戶可能持有長倉或短倉(包括可能與本材料中的觀點不同或相反的持倉,或可能在本材料中討論的任何產品(包括其衍生工具)持有權益),可能已按不再適用的價格及市況購入有關持倉,可能不時買賣有關產品,且可能有別於您的權益或對您的權益不利。
分析師聲明
編寫本材料的分析師證明,本材料中包含的意見準確且唯一反映該分析師對公司證券的看法,且其已採取合理措施以保持本材料意見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編寫本材料的分析師及其關聯人在有關公司不持有任何金融權益。金融權益指對證券、認股權證及/或其他衍生工具的投資。分析師的薪酬由新加坡銀行有限公司整體收入決定,其報酬的任何部分(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均與本材料所載具體建議或觀點無直接或間接關聯。分析師的匯報架構有別於且獨立於新加坡銀行有限公司的業務招攬或營銷部門。
分析師及其關聯人確認其均不擔任公司的董事或高級職員,公司或其他第三方亦未就本材料向分析師提供或同意提供任何報酬或其他利益。
「關聯人」的定義是(i)分析師的配偶、父母或繼父母,或任何未成年子女(親生或領養)或未成年繼子女,或任何兄弟姐妹或繼兄弟姐妹;(ii)分析師、其配偶、父母或繼父母、未成年子女(親生或領養)或未成年繼子女、兄弟姐妹或繼兄弟姐妹作為受益人或全權對象的信託的受託人;(iii)習慣或有義務按照分析師的指示或指引行事的其他人。
利益衝突聲明
本行是新加坡一家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監管的持牌銀行。新加坡銀行有限公司香港分行(在新加坡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是香港《銀行業條例》(第155章)所界定的認可機構,受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同時亦是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第571章)所界定的註冊機構,受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監管。本行、本行員工及本行新加坡辦事處/中國香港辦事處管理的全權委託賬戶可能持有本文件提及的任何投資產品(包括其衍生工具)的長倉或短倉,或在其他方面擁有權益,並可能不時處置任何該等投資產品。本行隸屬於華僑銀行集團。在本材料中,華僑銀行集團指華僑銀行有限公司(「華僑銀行」)及其子公司、關聯公司及聯屬公司。華僑銀行集團、其相應的董事及/或員工(統稱「相關主體」)可能在本材料提及的投資產品或發行人中擁有權益。該等權益包括實現該等投資產品的交易,以及為該等發行人提供經紀、投資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華僑銀行集團及其關聯主體亦可能與該等投資產品的提供商有關聯,並從中收取費用。由於華僑銀行的「中國牆」安排,華僑銀行、本行、華僑銀行投資研究私人有限公司、華僑銀行證券私人有限公司或華僑銀行集團的其他成員與本報告中提及的任何個人或實體之間可能存在本行及其分析師並不知情的利益衝突。
本行遵循集團政策(不時修訂及更新),按照集團各實體的方式,管理或消除可能影響華僑銀行集團任何研究分析師所發佈研究報告公正性的任何實際或潛在利益衝突。
其他披露
新加坡
如本材料涉及結構性存款,則適用本條款:
本產品為結構性存款。結構性存款不受新加坡存款保險公司承保。有別於傳統存款,結構性存款具有投資成分,回報可能會有所不同。在承諾購買本產品之前,您可能希望尋求財務顧問的獨立意見。如果您選擇不尋求財務顧問的獨立意見,您應該仔細考慮本產品是否適合您。
如本材料涉及雙幣投資,則適用本條款:
本產品是雙幣種投資。雙幣投資產品是一種衍生工具或嵌入衍生工具的結構性產品。雙幣種投資產品涉及一種貨幣期權,該期權賦予存款機構在到期時以基礎貨幣或替代貨幣償還本金的權利。本投資賺取的部分或全部利息代表該期權的溢價。
通過購買本雙幣種投資產品,您將賦予本產品發行人在未來某個日期以有別於您初始投資所用貨幣的替代貨幣向您償還的權利,無論屆時您是否希望以這種貨幣獲得償還。雙幣種投資產品會受到外匯波動的影響,這可能會影響您的投資回報。外匯管制亦可能適用於您的投資所關聯的貨幣。與最初投資的基本金額相比,您的本金可能會遭受虧損。在承諾購買本產品之前,您可能希望尋求財務顧問的意見。如果您選擇不尋求財務顧問的意見,您應該仔細考慮本產品是否適合您。
中國香港
本文件並未送交香港公司註冊處登記,其內容亦未經任何香港監管機構審閱。因此:(i)股份/票據不得在香港以任何文件形式發售或出售,除非發售或出售對象是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第571章)及根據該條例制定的《證券及期貨(專業投資者)規則》所界定的「專業投資者」,或在其他情況下,不會導致該文件成為香港《公司(清盤及雜項條文)條例》(第32章)所界定的「招股說明書」,亦不構成《公司(清盤及雜項條文)條例》所界定的向公眾要約;以及(ii)任何人不得在香港或其他地方發出任何針對香港公眾或其內容可能被香港公眾查閱或閱讀而有關股份/票據的邀請、廣告或其他文件(除非獲得香港證券法許可),但相關股份/票據僅出售予或擬出售予香港境外人士或《證券及期貨條例》及據此制定的《證券及期貨(專業投資者)規則》所界定「專業投資者」則除外。
如本材料涉及衍生工具,除非您完全了解並願意承擔相關風險,否則切勿投資。如有任何疑問,您應該在您認為必要時諮詢獨立專業的財務、稅務及/或法律意見。
如本材料涉及複雜產品,則適用本條款:
有關複雜產品的警告聲明和資料
(適用於由中國香港客戶經理管理的賬戶)
如本材料涉及複雜產品——基金和ETF,則額外適用本條款:
如本材料涉及複雜產品(期權及其變體、掉期及其變體、累計期權及其變體、反向累計期權及其變體、遠期),則額外適用本條款:
如本材料涉及彌補虧損類產品,則適用本條款:
有關彌補虧損類的警告聲明和資料
(適用於由中國香港客戶經理管理的賬戶)
在您投資於任何彌補虧損類產品(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界定)前,請閱讀並確保您了解彌補虧損類產品的特點。該等產品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如本材料涉及存款證明,則適用本條款:
本產品並非受保障存款,不受香港存款保障計劃保障。
如本材料涉及結構性存款,則適用本條款:
本產品並非受保障存款,不受香港存款保障計劃保障。
如本材料涉及結構性產品,則適用本條款:
本產品為涉及衍生工具的結構性產品。除非您完全了解並願意承擔相關風險,否則切勿投資。如果您對產品所涉及的風險有任何疑問,可以向中介機構說明或尋求獨立的專業意見。
迪拜國際金融中心
如本材料涉及結構性產品和債券,則適用本條款:
分銷商聲明並同意,其沒有且不會向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的任何主體提供該產品,除非該要約屬迪拜金融服務管理局(「迪拜金管局」)市場規則中的「豁免要約」。
迪拜金管局沒有責任審核或核實與豁免要約有關的任何文件。
迪拜金管局尚未批准資料備忘錄或採取措施驗證其中所載資料,因此不對此承擔任何責任。
本文件所涉及的產品可能缺乏流動性及/或在轉售方面受到限制。所發售產品的潛在購買者應自行對產品進行盡職調查。
請確保您理解相關發售文件(包括但不限於資料備忘錄或發售通函)的內容以及本文件中所載的條款。如果您不理解相關發售文件的內容和本文件所載的條款,在決定是否投資之前,您應在必要時諮詢授權財務顧問。
如本材料涉及基金,則適用本條款:
本基金不受迪拜金管局任何形式的監管或批准。迪拜金管局不負責審查或核實與本基金有關的任何招股說明書或其他文件。因此,迪拜金管局並未批准招股說明書或任何其他相關文件,亦未採取任何措施驗證招股說明書中列出的資料,並且不對此承擔任何責任。與本基金相關的單位可能缺乏流動性及/或在轉售方面受到限制。潛在購買者應自行對單位進行盡職調查。如果您不理解本文件的內容,您應諮詢授權財務顧問。請注意,此發售僅面向專業客戶,並不針對零售客戶。
您可在正常營業時間內在以下地址查驗上述資料:
新加坡銀行
地址:Office 30-34 Level 28
Central Park Tower
DIFC, Dubai
U.A.E
新加坡銀行歐洲財富管理子公司英國分行
新加坡銀行歐洲財富管理子公司英國分行 (BOSWME UK) 已獲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 (FCA) 授權並受其監管。BOSWME UK提供本材料僅作參考用途。BOSWME UK 不對本材料中提及的任何特定投資或金融產品表示認可或推薦。BOSWME UK 及其員工對於因使用本材料或依賴本材料內容所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本材料僅向英國境內符合《FCA規則》(即FCA手冊中「業務行為規範」有關客戶分類的規則)所界定的「專業客戶」分發,且僅面向該等人士,不面向零售投資者。
任何在英國收到本材料的人士,即視為已聲明並同意其為專業客戶。此類接收人亦將被視為已聲明並同意,其並非代表英國境內除專業客戶以外的任何人士接收本材料;且其對所代表的專業客戶擁有全權酌情決策權。BOSWME UK 將依賴上述聲明與同意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非「專業客戶」人士不得依賴本材料或其中任何內容,或據此採取行動。
投資金融市場存在資本虧損風險,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充分認識並謹慎評估該風險。投資的價值可能波動,且無法保證投資者一定可以收回初始投資金額。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回報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但不限於市場狀況、經濟環境、監管變動及稅務政策變化。本材料所含的前瞻性陳述不應被視為對未來事件的保證或預測。投資者應充分認識到其所投資資本可能出現部分或全部虧損的風險。建議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尋求專業意見,並進行充分的調查與研究。
跨境免責聲明和資料披露
有關跨境市場營銷的免責聲明與披露內容,請參閱以下鏈接:https://www.bankofsingapore.com/zh-hk/disclaimers_and_disclosures.html。